作者是合作的,并且部分是匿名的;工作组将自己视为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的总和。
不仅那些通过科学履历或机构隶属关系获得此项资格的科学家可以参与这项工作。
大部分分析过程都是公开的,项目参与者的讨论通常也是透明的。
本着开放获取的精神,这项工作的成果至今仍可供参考。
自愿跨学科研究小组的工作成果揭示了科学工作和知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科学界以前尚未解决或仅以有限的方式解决的。
撤销乔尔戈·查齐马克基斯(Jorgo Chatzimarkakis)、卡尔-西奥多·祖·古腾堡(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西尔瓦娜·科赫-梅林(Silvana Koch-Mehrin)或玛格丽塔·马蒂奥普洛斯(Margarita Mathiopoulos)等人的博士学位的程序[44]至少间接源自维基平台或得到其支持,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无需重述。无论如何,维基平台的这些间接影响揭示了维基及其群体所生产的特定知识的质量:“在 Web 2.0 中,多数人的智慧战胜了精英的知识。”这种协作且部分匿名的知识生产过程清楚地表明,“我们基于专家的知识概念”只是一种“精英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过去 200 年里,他们把知识生产与个性化的作者功能联系在一起:“知识一直是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协作过程的结果——即使在数字网络出现之前,它也绝不仅仅是个人更敏锐的认知能力的产物。” [45]
可以预料,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将会抵制这种趋势,即废除科学专业话语和科学专业知识与非学术背景之间的明确界限。例如,2013 年德国校长会议关于德国大学良好科学实践的建议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份声明中,人权高专办要求——与维基百科“群体智能”的做法截然不同——在怀疑存在抄袭的情况下,“举报人[…]应保持最高级别的保密性”,因此不能“公开他的怀疑”,因为这本身就违反了“良好科学实践规则” [46]。律师 Thomas Dreier 和 Ansgar Ohly 表示,诸如 GuttenPlag Wiki 之类的抄袭文献平台“对抄袭记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最终不能被视为科学文化的宝贵元素:“自封的抄袭猎人不对任何权威机构负责,通常甚至不为人所知。每段被标记为抄袭的文字是否真的是抄袭,目前仍未得到证实。”此外,“媒体对抄袭的有效追踪可能会演变成政治迫害。” [47]
相比之下,Bernhard Pörksen 和 Hanna Detel 则认为 GuttenPlag Wiki 及其“高效众包”在呈现“面向大众的证据体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平台是通过数字媒体改变媒体公众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改变不仅限于新闻业,也影响到科学:“曾经明确划分线人、记者和看门人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世界正在开始发生变化。” [48] PlagDoc 和马丁·科蒂内克是 GuttenPlag Wiki 的两位创始人,该网站还获得了 2011 年的格里姆在线奖,他们根据自己的项目为这种变化的数字公众制定了建议。他们将其社区的工作描述为“调查性众包”,[49]并将其呈现为一种有序、有条不紊、有组织的科学方法。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项目的技术基础(例如从 GoogleDocs 转换到 Wikia;最好使用自己的不受机构约束的服务器),其次是根据清晰透明的规则对群组进行良好而严格的管理。最后,他们捍卫了以匿名或假名参与合作工作的可能性,这对于古腾堡星系的科学体系来说是令人恼火的,因为“匿名使得参与变得毫无障碍;假名与互联网上现有的身份相关联,熟悉互联网的其他人可能已经知道该身份,并能迅速建立信任。GuttenPlag 的决定“不要求使用真实姓名 [...] 事后看来是 [...] 至关重要的。” [50]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工作和开放的交流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所有 wiki 页面均可根据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未本地化版本(CC-BY-SA 3.0)许可证免费提供。
4.2.数字科学传播:科学博客和社交媒体
网络日志等数字格式以及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交媒体能够实现更快、互动性更强、更流行、更有主见的高强度交流,当然也被科学家所采用。博客中的帖子和推文较短,最多只有 140 个字符,而且通常提供评论选项(无论评论者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如何),这对科学的自我形象构成了根本问题 – 以及其他写作职业,例如新闻业。例如,凯瑟琳·帕西格(Kathrin Passig)曾描述过新闻业中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因为博客圈和社交媒体正在用“对话”取代“公告”,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开辟的反馈渠道[…]常常被人们傲慢地忽视” [51]。
学 出版物;它们更可能是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或科学知识的普及——也针对学术机构以外的目标群体。然而,人们可以观察到古腾堡星系中已经存在的半科学或科普文本类型的修改(例如会议报告、论文或访谈),但由于多媒体的可能性和互联网的更大覆盖范围,现在它们在科学交流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各种科学博客门户网站的一个代表性例子是de.hypotheses.org,其编辑人员
» 从所有德语博客中挑选出最好的文章作为门户网站的首页。编辑团队还维护自己的博客,即 巴哈马电报数据 编辑博客,其中提供有关博客的信息(例如版权、印记设计等)并报道编辑团队成员各自感兴趣的领域的新闻。[52]
hypotheses.org 有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部分,可以免费维护科学博客。因此,博客圈的个人网络化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实现,个人博客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托管,精选的帖子可以在门户网站本身上显示和讨论,当然,这些帖子是可以自由查看的,而且一般来说,即使是科学博客圈以外的读者-作者也可以评论。
德国假设博客之一是科学博客《评论-评论-博客:人文学者如何在数字化未来进行交流?》该委员会是为2013年1月底在慕尼黑举行的同名会议而设立的。博客使与会者能够就该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会议前进行讨论,以及在会议后继续讨论并为媒体和会议贡献提供参考。总的来说,这里有 44 篇帖子,发表于 2012 年 7 月至 2014 年 5 月期间。作为示例,参考Fabian Steiner 和 Max Trecker 于 2014 年 2 月 17 日发布的帖子,该帖子是以下小组讨论“年轻科学家、出版商、图书馆和开放获取”的摘要。自 2014 年 2 月 11 日起出版的人文学科当代出版物,其内容不如媒体形式重要:帖子通过 24 个超链接指向帖子本身以外的其他媒体、人物、信息;它整合了总共十条推文,其中一些表达了强烈的观点(并呼吁作者姓名,如@hkohle、@mdemanto、@Erbloggtes、@naponaps、@swimttt、@SabineScherz);最后,它允许六条评论,其中一些评论还参考补充内容(一份英文会议报告、一段讲座视频、一条 Storify 上的推文记录),其中一条评论实际上描述了读者作者对小组讨论的评论(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