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症状通常成为分析经验的门户,那么自精神分析诞生以来,它也一直是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它始于弗洛伊德,随后是拉康和雅克-阿兰·米勒。此外,在神经科学时代,症状已被简化为一种功能障碍,需要在其维度上进行替换,作为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这是J.-A. Miller在《症状—伙伴》一课中讲授的一句话,它决定了我今年的教学主题:“症状不是偶然的,不是偶然的,[...]症状与必然性的顺序相反” [1]。从这句话中取出的一个符号是它的共同点:“分析体验中症状的必要性”。
然后,从最初的观点发生了逆转,因为在质疑了症状的必要性并讨论了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这一概念的演变之后,另一个能指强加于人,这也出现在 J.-A. 米勒的短语中:“它不是偶然的”。如果症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那么就会出现一条新的研究路线,开辟一条探索的道路:从必然性到偶然性。它表现为将继续发展的逻辑延续。
处理不同症状形式的背景涉及分析体验过 阿尔巴尼亚 WhatsApp 手机号码 程中揭示的症状所包含的享受之处。享受无意识,不断重复,直到意义耗尽,将就着应对这种人们所抱怨但又无法与之分离的伴侣症状,享受幻想,因为它是主体最私密的幻想,它的固定性使坦白变得困难,与乔伊斯一起把握超越幻想的神性的重要性,并达到拉康引领我们的这一点:对症状进行新的定义,因为它是“身体的事件” [2] ——所有这些事件使得我们能够在今天生动地阐述分析理论的过程中,用分析理论来阐明症状的问题。
当症状的必然性以不断被书写的东西为特征时,偶然的现实就是通过不被书写的东西而建立起来的:“正是在这种不被书写的停止中,存在着我所说的偶然性的意义” [3]。接近偶然性就是走向一种现实,只要这种现实就是精神分析的现实。这也是一种面向sinthome的取向,也就是最独特的sinthome,它动摇了关于无意识的既定知识,使言说的存在独自面对其不透明的享乐[4],并转向拉康最后的教导中被简化为核心的症状。
事实上,这种症状与幻想不同,是无法克服的,无法通过的,而且“我们必须与之共存,[...] 忍受它” [5]。这就是今年的工作带给我们的,正如 J.-A. 米勒指出的,“在这一点上,拉康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回溯,这种回溯甚至抹去了精神分析的历史,他让我们去处理现实的偶然性,也就是说,让我们去进行发明和再发明,而没有任何宿命论”[6 ]。
[*] 关于“分析体验中症状的必要性”(2020-2021),Chantal Bonneau 教授的 ECF 开放式教学。信息及注册请访问:events.causefreudienne.org
[1] Miller J.-A.,“拉康主义取向”。 “症状-伙伴”,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教学,1997年12月10日课程,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