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70 年代,伦敦港区在市中心以东空无一人。泰晤士河沿岸,曾经为数以万计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码头荒废了数英里。集装箱运输的兴起使得码头面积过小,最终停业。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当时欧洲出现了当时最大的重建计划。码头的重建主要受到政府税收减免的支持,重点是金融服务、前数字媒体(即印刷报纸)和住房。[1] 1986 年金融自由化“大爆炸”之后,投资银行需要更多的空间作为交易大厅,而国际投资(除非发生金融危机引发动荡)能够为该市的发展提供资金。印刷技术的变化也导致报纸寻求远离其传统中心舰队街及其印刷工会的新场所。
在过渡时期,码头区的状况是创作活动的灵感来源和场所。1979 年的电影《漫长美好的星期五》中,鲍勃·霍斯金斯的黑帮老大在泰晤士河上的船上娱乐,希望用码头重建提供的投资机会吸引同样可疑 富人数据 的美国客人。德里克·贾曼将该地区用作另一个黯淡的“事态”观点的背景,但这是一部非常不同的电影。他在 1987 年拍摄了反撒切尔主义的末日电影《最后的英格兰》,地点是皇家码头废弃的大型千禧磨坊,以及更东边已关闭的贝克顿煤气厂。斯坦利·库布里克在同年拍摄的《全金属外壳》中将这两个地方用作越南的替身。贾曼还在塔桥外的巴特勒码头仓库生活和工作了几年。 1983 年,电视演播室(莱姆豪斯演播室)在狗岛的特里·法雷尔改建的仓库里开业。 [2]
码头重新开发时,取得了一些建筑上的成功,如深受音乐视频和艺术导演喜爱的波普拉玻璃人行天桥[3]、约翰·奥特拉姆 (John Outram) 最近列入保护名单的后现代主义泵站,以及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在金丝雀码头的地铁站。不过,回想起来,港区或许是一次错失的机会。尽管取得了一些值得赞赏的成就,但这一发展并没有很好地融入现有的当地社区。很少有人会否认,它的某些部分在建筑和文化上缺乏灵魂。这里有重要的创意社区,如三一浮标码头的集装箱建筑工地,像港区博物馆这样的文化遗址及其历史悠久的仓库,以及印刷厂这样的新发展项目,但整个地区并不以创意活动而闻名。莱姆豪斯电视工作室存在了六年,后来被拆除,为现在的金丝雀码头开发项目让路。